2)第1076章 两淮盐商_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淮北两处故而得名:两淮盐场。

  两淮地区煮盐历史悠久,汉吴王刘濞都广陵,煮海水为盐,为两淮地区煎盐之始。

  明太祖初,吴王始置两淮盐官。

  在其治内设置泰州、淮安、通州三分司和仪真、淮安两处批验所,盐场数量多达三十场。

  行盐区域极为广阔,遍及河南、江苏、安徽、湖广、江西、贵州诸省。

  宗灏又回答了贺今朝私盐上的问题。

  毕竟贺今朝手底下也有不少私盐贩子。

  而且他不可能把山西盐场的法子完全复制到两淮。

  除了要听这些受益者说一说,贺今朝也准备到下面去走访调查一番,总得因地制宜。

  据宗灏所言,大明朝廷日益腐败。

  制度、法律松弛,给私盐流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贫困灶户为换取生活必需品偷偷运盐出场贩卖。

  如此为私盐流出创造了有利条件,私盐泛滥开来。

  私盐一出最先受到冲击的即是朝廷的开中法。

  问题主要是守支环节,商人报中取得盐引后,无法支取到足额食盐或被告知延期候场。

  减缓了正盐的流通速度,使盐业市场出现求大于供的现象。

  连锁反应下导致私盐问题愈演愈烈。

  万历时期袁世振推行纲运法取代开中法。

  商人掌握了食盐的运销权,并可世袭。

  纲法制产生的结果就是官商相互勾结!

  官员在政治上为盐商保驾护航,盐商在经济上为官员解囊相助,二者互为助力。

  后金猖狂,大明增派频繁,引价从天启五年时的三两八钱一跃高达五两六钱,正规盐商无利可获纷纷另谋生路。

  反观私盐。

  其引价最高不过五钱。

  即使加上打点上下官吏的支出,仍不及官盐价格的十分之四,于是一些投机商人转贩私盐。

  私盐成本低,获利高。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商人经商皆为谋求高额利润,获取更多财富。

  私盐获利高,不单是因为私盐的价格低于官盐。

  还因为私盐可以在工本、盐税、运输等方面最大限度的节省开支。

  商人运送粮食到边境换取盐引,取得盐引后又需去盐场守支,继而押运食盐到指定市场销售,这一趟商业行为中运输费用极高,大大削减了利润空间。

  私盐交易中除去灶户私卖,多是官员偷运!

  他们通过漕船捎带、夹带、官盐船户自带等方式,将食盐运往市场卖给商人。

  由此商人便省去了高额的运输费用且保证运输安全。

  谁查当官的船?

  没让你沿途送礼,就算高抬贵手了。

  朱元璋将盐场划分为六处。

  他规定商人必须在指定区域贩卖食盐,跨区贩售视为私盐,与贩卖私盐之罪同处。

  因此大明的私盐并不单纯指未经政府批准私自生产、运输的食盐,也包括取得守支食盐而没在指定区域贩卖的正盐

  请收藏:https://m.ll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