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087章_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由刘家港人海”,对刘河作了疏浚。

  朱张在主持海上漕运的同时,也大力发展以刘家港为出海口的海外贸易,走日本、琉球、朝鲜。

  明廷因元之旧,仍行海运,刘家港仍是海上漕运的惟一港口。

  自洪武五年至永乐元年,每年约有六七十万石粮米运到辽东。

  这每年数十万石粮米远涉重洋,源源不断地输往辽东和北平地区,使兵粮无缺,对明朝肃清北元残余势力稳定北方局势,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使太仓作为明初的海港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政府在太仓城南码头建海运仓,当地人称为“南仓”,设有天地字号等仓廒91座,仓房919间,专门收储浙江杭、嘉、湖及直隶苏、松、常、镇等地交纳的税粮,多至数百万石,俗称“百万仓”。

  至永乐初年,仍“贮米数百万石,浙江等处起运秋粮皆赴焉。故天下之仓,此为最盛”。

  每年春夏二季,大小数百艘海船驶人港内,“万艘如云,毕集于海滨刘家港”。

  按照郑和亲自立碑的说法,七次下西洋都是从刘家港出发的,每次统率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自太仓开洋。

  郑和使团在这里集中、编队、维修船只、训练水手、补充给养、迎送各国使者、举行盛大的祭祀海神天妃的活动,以及屯积物资做出洋准备和归舶后的调整善后,对刘家港的港区条件要求很高。

  刘家港以其宽深的港湾,良好的码头设施,充足的库储以及精湛的船舶修造水平,为郑和船队的远洋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刘河自永乐年间夏原吉大修后,直到万历年间,由于不断修治,大体上保持着畅流通航的局面,发挥着宣泄太湖入江最重要水道的功能。

  但万历以后,刘家港为潮沙壅积,刘河水量渐小,河面日益收缩。

  其根源是刘河上流不畅。

  河水东下,海潮西上,清流(河水)敌不住浊流(海潮),潮水顶冲,潮泥逐年淤积,刘河沿岸豪强又竞相围田,以争尺寸之利,以至刘河衰退为涓滑细流。

  天启四年(1624年),应天巡抚周起元指出:“刘河一线,仅通吐纳,而吴淞与白茆二水则淤为平陆。”

  到了崇祯执政,刘河人海口门突涨阴沙,到现在几乎没法用,想要用,得夺了当地豪强围田,还得继续花力气疏通。

  听完徐以显的调查,贺今朝又开口道:“另外调拨广东船匠随船开到太仓来,叫杨文岳调人,双方交流一下造船经验。”

  “明白。”

  贺今朝平定江南之后,处理一大堆事情。

  而娜木钟率领一万多的蒙古骑兵跑到了不足沈阳二百里的长山躲藏。

  她派遣苏布台为先锋,以硕托为向导,装作科尔沁部落的人,奔着前头去打探消息。

  皇太极几乎是举全国之力,强行召集蒙古、

  请收藏:https://m.ll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