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314章 得十钱而不死_唐朝好地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初张超一力推动的,对于那些人,张超认为朝廷有义务责任去救助他们。

  这些人多数是老弱病残,又没有家人,他们也不可能移民边疆,留在地方上也不能自力更生,若朝廷不照顾他们,这些人就只能等死了。

  朝廷还开有养老院、孤儿院、救济院等,对里面收养的这些人标准就是日给米二升、钱二十文。

  在如今的大唐,在汉京这种一线城市生存,一天起码二十文钱。

  一家人一天一百文钱可以过日子,不过一年的生活开支可不止这些,还得包括住房、穿衣,还有年节应酬,生老病死,婚嫁等。

  对百姓们来说,好在朝廷现在推行六年义务教育,孩子读完初小和高小六年,是不用花钱的,甚至孩子还能在学校吃一顿免费营养午餐。成绩好的孩子,还能拿一份奖学金,甚至能补贴点家用。

  在汉京生活的百姓,多数算是城市居民了,他们在城市里工作,无法如乡村里的百姓一样衣食自给,各种都要靠买,成本要高的多。

  柯庆笑道,“人之一身,每日所食,不过米一升,终年所衣,不过一两匹,若酒食杂费,岁计不过百千,此切成身不可阙。”

  按他的意思,除了衣食,一个人一年的开销算下来大约在千钱左右。

  当然,这是最低消费了。

  汉京里原来有数万北衙禁军,这些北衙禁军不同于府兵是番上宿卫,禁军是职业募兵,常备兵职业军人。

  他们就是靠军饷养家。一般的禁军,每年军饷大约五十贯,平均一天一百三十余文,要高于普通百姓收入,这是能养活一家人,保证温饱的收入。

  禁军如遇出征,另有奖赏。若是打仗立功,赏赐收入不少。甚至还能获得不少战利品,若升为军官,则就能过的很好了。

  大唐的官员们收入很高,武德时官员收入低,主要靠各种职田等的田租,而贞观后,朝廷改革,官员们改过去的禄米、田租收入为主,变为月俸为主。月俸收入大增,比如张超这个宰相,月入就好几百贯,更别说他的那几个重要兼职头衔,何况他还有自己领地的一半税赋收入,兼之不少官员都有投资经商,或者购买田地耕种或者出租,使得大唐的官员生活优越。

  连庞大的吏员阶层,也都纳入了朝廷的财政供给体系,不用自己想办法靠灰色收入生存,而是朝廷直接发薪水,薪水还都不低。

  依靠着朝廷庞大的财政收入,保证了官、吏、兵这三大阶层的收入。

  一天基本保障只有二十文,最大的原因是粮食市场的稳定。

  虽间隔有灾年,有地方歉收。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积蓄,大唐的粮食调控很好,朝廷手里握有大量的粮食,各地的转运仓、储存仓,还有地方上的社仓、义仓里都堆满粮食。

  基本上粮食商人没有了什么操纵的空间。

  朝廷手里的大量粮食,可以随时调控粮食市场,把想扰乱市场价格的不法商人打击的破产。

  汉京斗米二十文,这已经算是全国最贵的粮价了,在东南的许多粮食产区,斗米往往才五六文,还是朝廷实行了价格保护,不让粮食价格过低以伤粮农。

  大米的价格一文才两文,而麦、粟等更便宜,现在又有玉米、土豆等新粮食作物出现,导致粮食供应越发的充足。

  当百姓不用担心粮食价格,不用为吃担忧后,那么哪怕京师其它生活成本高些,可起码能保证一家人有地方住,有饭吃,孩子还能有书读。

  这就是柯庆所说的如今百姓日子远胜从前,过的还不氏的原因。甚至哪怕是那些孤寡残疾,无所养无所依的人,都还能享受到朝廷的救济低保,这样的时代,百姓的日子怎么能不说好呢。

  请收藏:https://m.ll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