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三十八章 稀土培训班_大国制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研究研究,没想到机会就这样从天而降了!

  “对了,这里还有一份附件。”傅冲山发现自己拿漏了,便从桌上抽出那份具体的安排表,又递给了钟白:“培训具体的安排都在这份附件里,你看一下。把你参加培训那段时间里你们科室的工作好好做个安排啊。”

  “谢谢傅处长。”

  钟白拿着附件就往自己的办公室走,一边走一边随意的翻着。

  不过,当钟白看到这次培训课程授课人的名字之时,他停下了脚步!

  竟然是……徐光先!

  这个名字,让钟白震惊了!

  别人不清楚,钟白难道还不清楚这位徐教授到底是何许人也么?

  徐光先可不仅仅是国内稀土冶金业资深学者、京城大学教授、博士这几个头衔这么简单!

  在前世,徐教授还有另外一个头衔,那就是……

  “华国稀土之父”!

  1920年,徐光先生于江浙上虞县一户家境优越的律师家庭,他从小善于逻辑推理,偏爱理化,抗战时期,他进入交大就读,打造了他扎实的学术根基,随后又和夫人一起去了MD哥伦比亚大学量子化学专业深造,留M几年后,徐光先携夫人回到了祖国。

  时间来到70年代,时年50多岁的徐光先,自20多年前借由归国探母的名义回国后,第三次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此前,他已经以京城大学教授的身份,在物质结构、核物理化学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从70年代开始,徐教授开始将心血投入到稀土行业的研究中,当时的华国,在稀土行业里还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根本无法和那些西方强国的稀土技术相提并论。

  尤其是在提炼技术方面,华国基本处于完全一片空白的情况,所以当时我国只能依靠大量低价出口稀土精矿,再以几十上百倍的价格回购稀土产品。

  徐光先教授把目标瞄准了稀土中镨和钕两种元素的分离上。

  那时候,强如业界标杆,法国的罗地亚厂,对这两种元素的分离也是采用离子分离法,产出量小,成本高。

  而徐光先则另辟蹊径,使用了“串级萃取法”进行分离和提纯。

  思路确定之后,经过两年的艰苦攻关,最终团队在实验室成功实现了镨和钕分离。从量化指标来看,当时业界基准的分离系数是,徐光先达到了4,同时在纯度上达到了创世界纪录的%。

  从1978年开始,徐光先开办了“串级萃取”讲习班,加速国内稀土分离技术的落地,但由于稀土行业重资产的行业属性使得生产端人士的决策成本极高,导致徐光先的第一口螃蟹始终无人品尝。

  一直要到80年代之后,当时的沪江跃龙厂才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从那之后,行业便迅速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尽管这份通知上没有对具体培训内容做太详细的说明,但钟白不难想到,毫无疑问的是,“串级萃取法”应该就是这次培训的主题,这也是徐光先一直以来努力做的事情!

  这可是华国稀土历史上极为浓重的一笔,若是没有徐光先教授的努力,恐怕上一世的华国稀土业还要继续沉沦几十年,被那些发达国家继续割韭菜,从咱们国家不断廉价攫取稀土资源!

  当现在,自己竟然有这个机会和徐光先面对面!

  自打重生后,钟白还从未如此激动过!

  请收藏:https://m.ll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