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57章 粮铺_带着房子穿古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很简单,五年前,正是上一任县令就职之前。

  古代县令的政绩考核,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人口。

  这也很直观,你治理得好,百姓安居乐业,才有条件生儿育女,人口才会增多。

  而上一任县令是怎么离开的?很不体面,是被贬的,固然肯定是他犯了错,但一定是考核的成绩并不突出,这才如此迅速下台了。

  因此,宋念对此时秦西县的人口数量没抱太大期待。

  加起来一共六百多户,按一户三代同堂十口人来算,也就六千人口。放了现代,一个中大型小区也能住几千人了,这对比就很鲜明了。

  就是放了人口本来就没有大爆发的古代,黎阳县城镇加周边乡村的人口是一万多,同样有差距。

  此刻在县城大街上,人最多的地方就是粮铺了。

  二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在北方尤为如此,南方的二月天,野菜说不定已经冒头了,饿急了割些混着陈粮吃,也够糊弄段日子。

  而北方呢,地里连点绿色都看不见,倒是可以打猎,可以古代百姓的饮食水准,可不是个个都有体力去山上打猎的。

  如果再碰上个病病痛痛,红白喜事,秋天的存粮都撑不到第二年春天,有的人家可能就把留的粮种吃了。

  也不能说他们短视,都知道没了粮种第二年没得种,可这事儿也得熬过冬天才能考虑嘛。

  所以到了二三月,家里缓过来一些了,少不得有百姓把东西的被褥衣服当了,换了钱去买粮种,到秋天收成好一些,缴完税,手里有了余钱,再来当铺赎回过冬的东西。

  宋家带来的粮也不多了,原本也只是预备着路上吃的,到地方了自然得补充,所以一行人也到了粮铺门口。

  围在粮铺门口的百姓注意到身后这一行穿着打扮身形气度都和他们大为不同的人,纷纷主动让开位置。

  就连伙计都略过那些询问价格的百姓,把一张不太热情的脸换成笑脸,迎了上来。

  沈氏不急着买,她还想多看看各种粮食的价格,婉拒了伙计的招待,让他先去帮其他客人称重。

  在秦西县这边,就很少见到大米的踪影了,基本都是粟、黍、小麦、大麦、豆类等等。

  品质不算多好,摆在柜台上的价格最高的面粉也发灰,很明显是杂质没筛完全就一起磨成粉了。

  其实之前宋家吃的面粉也有这个问题,缺乏可用机械的前提下,人力是很难磨出像现代那样洁白光亮的面粉的,不过还是比秦西县的品质强一些。

  一问价格,好家伙,这面粉的品质不多好,价格却不低,几乎和宋家之前常买的那种差不多贵了。

  据掌柜的所说,还有品质更好的,只不过量很少,不会摆在明面上,基本都是县里一些人家直接订购的,价格也高了一倍。

  其实这种粮食,宋家也吃得起,不过出来之前

  请收藏:https://m.ll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