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0章 均田制(上)_三国之大伯是曹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操闻言,不由愣住,俄顷问道:“何出此言?”

  曹恪正要答话,忽听见曹惠道:“棘奴不要胡说,这屯田之策还没有实行呢,你怎么就敢断言弊端很多?真是信口开河!”

  曹德也对曹恪道:“三郎,说话可要有凭据。你都不知道这屯田是怎么个屯法,甚至都没见过,就说此法效果不佳?”

  曹惠对曹操道:“大伯,棘奴心直口快,不懂事,您别跟他一般见识。”

  曹操道:“这两年兖州境内粮食紧缺,常闹饥荒,军供也严重不足,因此我让州中将官大议损益。棘奴现在身为军司马,自然有资格,而且也应该就州中军政大计献言献策,但说无妨。”

  又对曹恪道:“贤侄且说说,这屯田之策都有哪些弊端?”

  曹恪回忆了一下后世史学家对屯田制的评价,说道:“那些屯田民被人按军事编制集合在一起从事繁重的劳作,不能随意离开,没有自由,还要承担高额赋税。更要命的是,那些地不是他们的。这样一来,势必会严重打击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生产积极性?”曹操愣住片刻,想了一下,还是明白了这个新鲜词语的意思。

  “不错,会打击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他们中的许多人受不了,胆大的会闹事甚至造反,胆小的会偷偷逃跑,重新沦为流民或者去世家豪强的庄园里当佃户。”

  “至于那些留下来的屯田民,可不会卖力做事,只会出工不出力,混一天算一天。如此一来,粮食收成自然会大打折扣。”

  后世的史学家对屯田制多有过高的吹捧之辞,可实际效果曹恪还是了解一些的。

  屯田制实行初期,曹操每次招募屯田客,手段都有些粗暴,经常强制当地自耕农和流民参与屯田。

  那些自耕农和流民一听说要屯田,不但没有欣然前往,反而连夜逃亡。

  后来曹操听从袁涣的建议,不再强制民众屯田,改成自愿。

  可就算如此,还是禁不住有屯田民受不了残酷的剥削,溜之大吉。

  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屯田民留了下来。

  毕竟乱世人命如狗,有块地种,有口吃的,就比什么都强。

  至于屯田的效果,更是一言难尽。

  曹操于196年在许下屯田,得谷百万斛,可到了官渡之战爆发的200年,曹军还是严重缺粮。

  后面近三十年的征战岁月里,曹军还时不时要面临军粮不足的窘境。

  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屯田民起义不断,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吕并起义。

  由此可见,屯田制并没有那么好。

  曹恪因此打算劝说曹操改弦更张,另寻良策。

  曹操听了曹恪的言论,问道:“那以你之见,屯田之法不能用了?若不用此法,那贤侄可有良策?”

  曹恪心中早已有了想法,当即说道:“小侄建议大伯实行均田制。”

  “均田制?”

  曹操顿时来了兴趣,问道:“什么是均田制?难不成是把地都均分给百姓耕种?”

  “是的,就是把地都分配给老百姓,让他们耕种,等到了收获时节,官府再向他们征收赋税。当然,这土地的所有权,还在国家手里。”

  这个均田制,可不是曹恪独创的,而是历史上由北魏孝文帝设立的一项伟大制度,实行将近三百年,甚至缔造了两大强盛王朝——隋唐。

  而此制度也不是北魏孝文帝一拍脑门想出来的。

  它是在战国授田制的基础上,结合汉代大儒荀悦等人的限田主张而提出来的。

  沉默良久的曹昂问道:“那把田分给流民,就不会影响他们的什么生产积极性了?他们就不会逃亡或者造反了?”

  “当然可以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曹恪道,“官府将土地分配给他们,让他们自行安排时间耕种,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地就相当于他们自己的产业。他们多劳就多得,少劳就少得。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自然会卖力干活。”

  “至于会不会逃亡或者造反,取绝于官府定的赋税是不是过高,有没有给他们留活路。”

  几千年来,华夏大地上的老百姓是十分善良的,只要上面的人能够让他们有口吃的,他们疯了才会去造反。

  这个道理,曹恪懂的。

  曹操问道:“这地怎么均?”

  请收藏:https://m.ll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