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2章 提亲(三)_三国之大伯是曹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牧夫人的身份,逼迫赵五娘放弃给曹恪出难题,后来想了想,最终还是决定不这么做。

  如果这么做的话,会导致曹恪以后在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甚至,曹操以及曹家的声誉也会因此大受影响。

  毕竟仗势压人,终究不光彩。

  可是曹恪硬要作诗的话,以他的能耐,不是在这蔡家庄园里当众出丑吗?

  要不,就此打道回府,放弃这门亲事算了。

  丁遥正要劝说曹恪放弃之时,忽听见她那个侄子问赵五娘:“请问可是作命题诗?”

  如果是即兴作诗,不拘题目,那倒还好,自己从熟悉的魏晋六朝古诗中选取一首符合时下情景的来对付一下,也是不错。

  怕就怕命题诗,因为题目是随机的。

  如果赵五娘出的题目范围内,正好有那么几首符合要求的魏晋六朝古诗,那倒还好。

  就怕万一出的题目太过生僻,导致自己没有现成的诗可抄,那就尴尬了。

  正暗自思量间,听见赵五娘笑道:“当然是命题诗了。”

  “既然如此,请伯母出题。”

  赵五娘指着花厅外面不远年的池塘中的荷花,道:“看那塘中的芙蓉了么?贤侄就以芙蓉为题,赋诗一首,如何?”

  芙蓉,古时指的是荷花。

  曹恪拱手道:“请伯母容我构思一番。”

  他借口构思,其实是要花点时间却回忆自己前世曾经读过的魏晋六朝古诗,并从中选取适合的供自己使用。

  赵五娘赌他作不出来,说道:“当然可以,就以一柱香的时间为限。”

  此时天色已黑。

  赵五娘让一个侍女点灯,并去取香来。

  侍女点了灯,又去取来一支香以及一个香炉,并将香点燃,插在香炉上。

  她将香炉放在赵五娘面前的小案桌上,这才告退。

  汉朝时佛教已经在中土传播开来,烧香拜佛的习俗也从这时开始出现,因此赵五娘家中有香并不稀奇。

  此时,曹恪脑子里飞快地转动,迅速从自己的记忆中搜寻想要的古诗。

  俄顷,他心中一动,想起了南朝诗人沈约写的那首《咏芙蓉》,心说有了。

  赵五娘见曹恪多时不开口,还在冥思若想,便笑道:“侄子是作不出来么?”

  丁瑶见赵五娘如此挑衅自己的侄儿,有些恼怒。

  她忍住气,瞪了赵五娘一眼,又有些心疼地对曹恪道:“贤侄,要不算了?”

  曹恪笑道:“为什么要算了呢?小侄已经有了。”

  “有了?”丁瑶有些难以置信,心说不会又是打油诗吧?

  赵五娘稍稍低头,见那支香还没有烧到一半,而曹恪居然已经有了,顿觉有些惊讶。

  蔡琰也讶然问道:“世弟这么快就有了?可别是打油诗。”

  蔡谷问道:“什么打油诗?”

  蔡琰道:“诗曰《悯农》,侄女也是不久前在八族兄家听他吟的。当时八族兄为了教导我的几位小侄子,要他们知道节俭,特意在餐厅吟了这首诗。”

  曹恪听到这里,心说想不到《悯农》居然传到陈留来了。

  还有这可不是什么打油诗,而是后世名篇,只是不能被你们这个时代的人接受罢了。

  只是,曹操和吴质不是都评价这是首打油诗,不能为世人接受么?怎么又能在民间流传?

  正百思不得其解时,又听见蔡谷问道:“你怎么知道这是棘奴写的?”

  蔡琰道:“听八族兄说,这首打油诗是他在鄄城参加一次宴会的时候听子修世弟吟的,而子修世弟声称是棘奴写的。当时宴会上的人都说是打油诗,不过八族兄觉得有趣,就记下来了。”

  曹恪心说原来还是有识货的。

  蔡谷这时问曹恪:“贤侄真的写过《悯农》之诗?”

  请收藏:https://m.ll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